教研經緯
學會做人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教育在綜合國力形成中的基礎地位,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構建一個充滿生機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戰略決策。培養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提高整個國民素質,迎接新世紀的挑戰,這是擺在全體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項光榮、艱巨而又緊迫的任務。科學證明,許多影響人的一生行為或成就的基本素質,都形成于幼年,因此,中小學時期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為人處事的正確態度、提高綜合能力,促進其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最佳時期和關鍵時期。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問題是: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跨世紀人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現代教育有四大目標——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學習、學會辦事、學會一技之長。這兩者異曲同工,從不同的方面對現代教育提出了要求。我認為,這其中的“學會做人”應該是德育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核心。學校是培養社會需要的各類人才的地方,教書的目的是為了育人,我們培養的每一個學生無論將來成就大小,他首先必須是一個“人”,也就是說是一個合格的公民。因此,“學會做人”教育應該成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標。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走入了誤區,不少“恨鐵不成鋼”的教師和“望子成龍”的父母心目中“好學生”、“好孩子”的衡量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視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質的教育。或者,只注重了某些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卻忽視了做人基本素質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意志、行為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內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再加上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對學生的影響,部分中小學生中存在著種種不良的表現:遇事只求自己合適,很少考慮到他人和集體,對父母長輩沒有禮貌、對同學沒有熱情、對班組集體漠不關心。成就需求低,沒有遠大的理想或目標,易滿足,只求得過且過,平安無事。攻擊性強,凡事以我為中心,一言不合,即互相傾軋、謾罵甚至大打出手。認知需求缺乏,考試只求及格就好,學習只要課本學好就好,沒有獨立、創新的精神,人云亦云。勤勞節儉表現差,穿的用的要求是名牌、新潮、互相攀比,全然不顧家中的經濟狀況;值日和大掃除是一件苦差,能逃則逃,能混則混,課堂、書包亂得一團糟。責任感差,事不關已,高高掛起,嚴于律人,寬于律已……這種種狀況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這樣的素質,能夠擔當起跨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嗎?很難想象,一個自私、沒有責任感、沒有愛心、沒有創新知識的人會愛人民、愛祖國以至報效祖國。因此,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應當強化做人教育。
強化做人教育,很重要的是教育的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由家庭擴到學校,繼而擴展到社會。因而,可以制定相應的做人教育的內容和措施,以培養學生的基本道德素質:
1、親情教育。曾發現不少學生在填學籍卡時對著父母的出生年月日一欄發呆,對某些明星的生日卻了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也發現某些學生因父母沒有知識或沒有金錢無法滿足他們或沒有權勢地位而看不起他們的父母。這些,都可以看出學生親情觀念的淡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名言告訴我們:只有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尊敬別的老人。孔子夫更是把“孝敬父母”當作了學生首要任務。有位名人說過:缺乏家庭親情者難有社會責任感。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愛,怎能奢望他去愛同學、愛人民、愛祖國呢?因而,在教育工作中可以要求學生開展如以“爸爸,我為您過生日”、“媽媽,您辛苦了”等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去注意、去觀察父母,了解父母的艱辛和對他們的愛,以培養學生對父母和家庭的熱愛之情。
2、責任教育。一個人有責任感,才會自覺,才會不斷進取,才會振奮。責任,撐起有是人的堂堂正正。中小學生的責任感可以通過讓他參與班級管理工作,做好校園衛生,開展集體活動等來培養,讓他們在各種勞動和活動中承擔責任,克服他們的情性,并適當的予以表揚、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3、挫折教育。“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和孟子的“開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說法,都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經歷磨難而成的。而現在的中小學生,過的是衣食無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少了磨難,多了脆弱,任性,嬌氣,驕傲。一遇上什么困難、挫折,要么喪氣失望,要么打退堂鼓,不敢面對困難和挫折。更有甚者,索性輕生,以求解脫。因此,挫折教育成為必需。在學校、多開展一些如軍訓、社會實踐、生活磨練、體能訓練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鍛煉,培養起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以微笑和勇氣面對挫折。
4、創新教育。不滿足于現狀是建立一個新世紀的必要條件,幻想是創造的開始。在教育工作中要鼓勵學生積極思維,不滿足于現有和現成的知識,要善于提出問題,敢于擺脫舊觀念的窠臼和守舊勢力的阻撓,對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要想別人之不敢想。對學生某些“異想天開”的想法要先予以肯定和鼓勵,后共同探討。只有這樣,新的知識,新的事物才能出現,社會才會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發揮。
5、協作教育。現在,一再強調對學生進行競爭教育。無疑、建立競爭意識,增強自身能力,是個人、家庭、團體及、乃至國家和時代進步的動力。沒有競爭,社會就難以發展。但一味對孩子強調競爭,而忽視協作教育,必然會造成學生心胸狹窄,性格孤僻,產生猜疑、妒忌和仇視他人的心理,養成極端個人主義,勢必阻礙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要引導學生處理好競爭與協作的關系,通過設置情境、觀看電影、資料等方法讓學生明白:個人乃至少數人的奮斗、突破不了巨大的系統工程。九八年的抗洪勝利學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未來的競爭必須依靠全民族的攜手協作和共同參與,因此,既要敢于競爭、又要善于協作。
6、自制教育。拿破侖說過:“我們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們的頭腦,如果我們不控制它的話,別的力量就會來左右它了……”可見,自制是孩子們將來獨立于世的一種基本能力。在社會中,只有適者才能生存;沒有自制力的人習慣于我行我素,必將形成任性、自私、貪圖安逸、追求物質享受的不良性格。而有較強自制能力,就能自我要求,見別人取得成績,不自卑、不嫉妒、不吹捧,而是平等相待、平常相待……
人,只是簡單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讓這個“人”站得頂天立地,很難。做人難,育人更難。讓學生“學會做人”這是德育工作者們為之奮斗最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