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程標準(高中)
文章來源:轉帖
發布時間:2008年09月27日
點擊數:
第一部分 前 言
美術課程是普通高中課程的組成部分之一。它對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1997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藝術欣賞課教學大綱(初審稿)》的頒布,使美術課程正式進入普通高中課程體系,從而形成了我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相對完整的格局。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仍有一些方面尚需改革和完善,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制訂新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應力求體現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鼓勵學生在感受、體驗、參與、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學習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能,體驗美術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課程改革,要構建符合基礎教育要求的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美術課程體系,為不同興趣和專長的學生提供進一步發展的平臺。
一、課程性質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是藝術學習領域中的必修課程之一。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既與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課程相銜接,又具有自己的特點,是高一層次的美術課程。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征,能夠幫助學生實現下列價值:
(一)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
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在發展學生的視知覺,獲得以視覺為主的審美體驗,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夠提高學生對自然物、人造物形態美的認識,提高對美術作品的內容、材料、形式、風格的多樣性的認識,使學生體驗美術與生活的關系,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
(二)傳承文化藝術,弘揚人文精神
我國的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美術共同構成世界美術的多元化。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課程具有傳承文化藝術的功能。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美術與自我、美術與自然、美術與社會等方面的關系,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理解文化藝術,弘揚人文精神。
(三)激發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
美術實踐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在激發人的創新精神,發展動手能力和開發潛能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使學生在美術活動中充分發揮個性和想象、思考、判斷等能力,接觸各種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現形式,得到其他學科難以獲得的各種體驗。這種融鑒賞與創作為一體的學習活動,對發揮個性、激發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四)調節心理狀態,促進身心健康
美術實踐作為一種情感表達活動,能使人獲得成功感和自信心,具有促進人際交流,釋放緊張或消極情緒,增強身心健康的作用。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使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直接抒發各種情緒,緩解心理壓力;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升華情感;促進交流,溝通人際關系,從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狀態與社會適應能力。
(五)拓寬發展空間,助益人生規劃
美術滲透于社會生活、生產的各個領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質產品的文化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因此,各行各業人的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美術素養。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既能為學生提供不同的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育學生終身愛好美術的情感,發展美術方面的能力,也能為他們未來從事美術職業或其他職業拓展發展空間。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滿足發展的需求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增設反映美術學科發展成果的現代設計、現代媒體藝術等內容;注重對美術語言以及美術的發展規律等基礎性內容的學習;充分利用和開發校內外美術課程資源,增加課程的多樣化,實行學分制,鼓勵學生自主選擇,為個性發展拓展空間,滿足學生多樣發展的需求。
(二)拓寬美術視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要讓學生較廣泛地接觸中外優秀美術作品,拓寬美術視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內涵,提高鑒別和判斷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尤其要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增強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認同。
(三)注重學習方法和過程,提高美術素養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的實施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倡導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藝術的本質、特性和文化內涵。通過美術學習活動,讓學生學會用藝術思維的方式認識世界,學習藝術表現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術素養。
(四)強調創新精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和發展,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敏銳的洞察力和樂于探究的精神,鼓勵想象、創造和勇于實踐,用美術及其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方法表達與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美術和其他學科的學習。
(五)提倡質性評價,促進個性發展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評價標準要體現多主體、開放性的特點。根據美術學習的特點,提倡使用表現性評價、成長記錄評價等質性評價的方式。強調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判斷自己美術學習的態度、方法與成果,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
三、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程標準的結構如下圖所示:
第一部分 前言
一、 課程性質
二、 課程的基本理念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第三部分 內容標準
↓ ↓ ↓ ↓ ↓
模塊A 模塊B 模塊C 模塊D 模塊E
美術鑒賞 繪畫·雕塑 設計·工藝 書法·篆刻 現代媒體藝術
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二、評價建議
三、教科書編寫建議
四、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
(一)設置學習模塊,提供多種選擇機會
由于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的不同,高中學生需要發展不同的美術能力。為了滿足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需求,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設置了以下五個學習模塊,供學生自主選擇:A.美術鑒賞B.繪畫·雕塑C.設計·工藝D.書法·篆刻E.現代媒體藝術
(二)實行學分制管理,保證基礎,力爭拓展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采用學分制管理,通過設定必修學分,讓每位學生都能達到基本的美術學習要求,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美術素養。具體方法如下:
(1)選擇一個模塊,修習18學時可獲得1個學分,每個學生必須修習美術課程54學時,以獲得規定的3個基本學分。
(2)對每一課程模塊或者模塊中的具體學習內容,原則上以修習1個學分作為繼續選修和轉換學習內容的基本單位。例如,先選擇“美術鑒賞”模塊,修習18學時,獲得第1個學分,然后轉修“繪畫·雕塑”模塊,獲得第2學分,再轉修“現代媒體藝術”模塊,獲得第3個學分;也可以先選擇“美術鑒賞”模塊,修習36學時,獲得第1、第2個學分,然后轉修“書法·篆刻”,獲得第3個學分;還可以選擇“設計·工藝”模塊,修習54個學時,獲得3個學分。
(3)在取得必修的3個學分的基礎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繼續修習本課程中的學習模塊,以獲得另外的學分。所選模塊或內容不加規定。
(4)本課程標準還為有特殊愛好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內容,但是文本中沒有再單獨增設諸如“設計·工藝”Ⅰ、“設計·模塊”Ⅱ之類的模塊,學生可以在現有的模塊中從廣度或深度方面繼續選擇。
比如學生在選擇“設計·工藝”模塊作為3個學分的基本學習后,如果對此模塊的內容感興趣,可以繼續再選擇其中的1至2項,如“工業設計”、“陶藝”等進一步學習。如果還有興趣,可以繼續在這兩個方面深入學習,也可以選擇“設計·工藝”中其他內容或其他模塊繼續學習。
(三)注重可行性,適應不同學校的美術教學條件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要適應全體學生的發展。普通高中美術課程不是高考的平臺,更不是為了培養少數專業藝術家,因此,學習內容應符合高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應高中學生美術學習的實際能力和水平,不宜過高、過難、過于專業化。
由于美術課程受師資和設備條件的影響極大,因此高中美術課程必須具有多樣性和彈性,以適應不同學校的師資和設備條件。現階段,各學校可根據自己的師資狀況和設備條件開設美術學習模塊中的部分課程,但要制訂規劃,積極改善高中美術師資的狀況,配齊所有必需的設備和器材,力求在三至五年內開設全部美術學習模塊,為學生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雖然一位美術教師不可能勝任所有美術門類的教學,但也不能只開設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某一門課,讓學生失去選擇的機會。作為高中美術教師至少應該具備開設三個模塊的課程的能力,比如開設美術鑒賞課程的能力、開設一門繪畫(或雕塑)類課程的能力和開設一門設計(或工藝)類課程的能力。
(四)傳承民族文化,反映學科最新發展
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中設置了“書法·篆刻”學習模塊,在“繪畫·雕塑”學習模塊中設有中國畫內容,在“設計·工藝”學習模塊中設有傳統工藝美術等內容,以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也體現了美術學科在理論方面的新動向,如強調美術的人文性質,重視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文化的聯系等。高中美術課程還關注了美術創作活動中觀念、材料、方法和技術方面的新發展,如在“繪畫·雕塑”學習模塊中增設了綜合材料造型的內容,導入了現代藝術觀念和環保的意識;并增設了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現代媒體藝術”學習模塊。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美術學習活動,進一步學習美術知識與技能,運用直覺、想象、思維以及美術的方法進行藝術創造活動,探索表現技巧;學會分析、評價美術作品及美術現象,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理解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并將美術語言運用于研究性學習之中;養成對美術終身愛好的情感,提高美術素養,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1、深入學習和理解造型語言,了解美術創作的過程與方法,選用相關材料、技法或現代媒體創造性地進行表現、設計或制作,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
2、學會描述、分析、解釋、評價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的方法,了解和探索美術某一門類的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軌跡,獲得有關的美術知識,理解美術作品的文化含義和風格特征;陶冶情操,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3、學會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有關信息,認識美術活動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以及與自然、社會的聯系;發展想象力,促進思維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學會用美術的方式或結合其他方式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
4、學會運用美術展示的知識和方法,有創意地展現美術學習的成果,增強自我表達的意識,學會自我評價,學會評價他人美術學習的成果;通過以視覺藝術為主的藝術交流,架起與他人思想和情感溝通的橋梁。
第三部分 內容標準
模塊A : 美術鑒賞
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
“美術鑒賞”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學習模塊之一,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與延伸。美術鑒賞活動能幫助學生在欣賞、鑒別與評價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態度。
1、學習內容
“美術鑒賞” 模塊的學習內容:
內容建議 學習活動建議
鑒賞基礎 美術語言及鑒賞方法
從美術與自我、美術與自然、美術與生活、美術與科學、美術與政治、美術與經濟、美術與宗教、美術與歷史等方面認識美術的價值和作用 。
鑒賞中外優秀的傳統藝術作品、具有時代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美術作品以及與生活經驗相關聯的美術作品。
學習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聯系文化情境認識美術作品的意義、形式和風格特征。用美術術語描述以及通過造型、表演等多種方式表達對藝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
進行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通過包括網絡在內的多種途徑收集與美術相關的文字、圖像等資料,并運用于鑒賞學習活動。
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參觀美術館、博物館、藝術作坊等,調查、考察美術現象,并寫出考察報告。
鑒賞內容 中國古代、近現代優秀美術作品; 外國古代、近現代優秀美術作品
2、成就標準
通過“美術鑒賞”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夠:
(1) 積極參與美術鑒賞活動。
(2) 懂得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恰當使用美術術語(如形狀、色彩、空間、材質等),以自己的觀點采用一種或多種方法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藝術作品,并與他人進行交流。
(3) 運用多種方法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美術的有關信息。
(4) 知道中外美術的主要風格、流派,描述中外美術發展的大體脈絡。
(5) 理解美術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6) 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模塊B:繪畫·雕塑
繪畫、雕塑是以一定的材料和工具,運用造型的方法和手段進行美術創造的活動。
“繪畫·雕塑”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學習模塊之一,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的“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與拓展。繪畫、雕塑活動能幫助學生認識造型活動的基本規律和過程,提高表現生活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學習內容
本學習模塊包括繪畫與雕塑兩個門類,也涉及運用多種材料以及各種造型語言的現代藝術。
“繪畫·雕塑”模塊的學習內容:
類別 學 習 活 動 建 議
繪畫
鑒賞具有鮮明藝術特色、文化內涵以及與生活經驗相關聯的繪畫、雕塑作品,用美術術語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理解。
感受和認識形體的明暗、虛實和色彩的冷暖以及空間等現象,通過繪畫活動,學習和運用比例、構圖、明暗、透視和色彩等知識。
使用多種工具、材料,體驗不同的藝術效果;選擇具象或抽象的繪畫語言和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經驗。
選擇學習中國畫、素描、水粉畫、水彩畫、油畫、版畫及卡通等繪畫類別中的某種基本技法、表現形式,并進行創作實踐。
運用金屬、草木、織物、廢棄物等自然物、人造物進行綜合材料的創作實踐。
認識雕塑語言、類型和制作方法,選用泥、石膏和木等材料進行創作實踐。
學習用口頭和書面的形式評價自己和他人的繪畫作品或雕塑作品。
雕塑
2、成就標準
通過“繪畫·雕塑”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夠:
(1) 積極參與繪畫或雕塑造型活動。
(2) 恰當地使用繪畫或雕塑的術語,以自己的觀點評論中外兩件以上的繪畫作品或雕塑作品。
(3)靈活地運用材料,選擇適合自己的繪畫或雕塑語言和相關技法,創作一件以上的繪畫作品或雕塑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以多種形式大膽地展示和交流,用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對自己和他人的繪畫作品或雕塑作品作出評價。
(5)在研究性學習中,學會處理一個繪畫或雕塑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問題。
模塊C: 設計·工藝
設計,指對實用的或觀賞的人工制品進行計劃和制作的活動。工藝,通常被稱為工藝美術,主要指出于實用的或觀賞的目的,創造人工制品的技藝活動。
“設計·工藝”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學習模塊之一,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與延伸。設計、工藝活動能幫助學生認識功能與形式的關系,廣泛地接觸材料,培養創造意識,提高操作能力。
1、學習內容
本模塊內容分為設計與工藝兩個門類,涉及現代設計領域中最主要的設計類別和常見易行的工藝制作。
“設計·工藝”模塊的學習內容:
類別 學 習 活 動 建 議
設計
鑒賞具有鮮明藝術特色、文化內涵以及與生活經驗相關聯的設計、工藝作品,用美術術語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理解。
根據自己的興趣在設計基礎、視覺傳達設計(標志、招貼畫等)、工業造型設計(服裝、生活用品等)和環境藝術設計(室內、展示、校園等)中選修一種或數種內容。
根據自己的興趣在印染、編織、刺繡、陶藝、裝飾畫等門類以及竹木、石、貝殼、金屬、塑料和各種廢舊物品等材質的工藝制作中選修一種或數種內容。
學習根據實用功能和審美要求進行有創意的構思和設計的方法,感受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和美感特性,了解各種工具的功能和正確的使用方法,并進行設計或工藝創作實踐。
學習計算機平面設計的基本操作方法,初步認識計算機三維立體設計的基本過程。
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參與綜合性設計項目的活動。
學習用口頭和書面的形式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設計作品或工藝作品。
工藝
2、成就標準
通過“設計·工藝”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夠:
(1)積極參與設計或工藝活動。
(2)恰當地使用設計或工藝的術語,從功能和審美的角度,以自己的觀點評論中外兩件以上的設計作品或工藝作品。
(3)了解設計基礎和主要設計類別的常識和基本技法,建立初步的設計意識。
(4)靈活選用身邊的材料,運用各種工具和加工方法,根據功能和審美的要求,有創意地完成一件以上的設計作品或工藝作品。
(5)以多種形式大膽地展示和交流,用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對自己和他人的設計作品或工藝作品作出評價。
(6)在設計與制作活動過程中表現出耐心、專注和計劃性。
(7)在研究性學習中,學會處理一個設計或工藝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問題。
模塊D:書法·篆刻
書法、篆刻是用中國特有的傳統工具和方法,塑造漢字的藝術形象、抒發情感的活動。
“書法·篆刻”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中的學習模塊之一。書法、篆刻活動能幫助學生提高書寫能力,感受中國漢字藝術的獨特魅力,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
1、學習內容
“書法·篆刻”模塊的學習內容:
類別 學 習 活 動 建 議
書法
鑒賞具有鮮明藝術特色、文化內涵的書法、篆刻作品,學習和了解中國書法、篆刻藝術發展的基本過程及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用美術術語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認識。
通過觀摩、分析和臨摹等方法,了解傳統的筆法、章法、篆法、刻法等技法及表現形式,并進行實踐,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個性。
使用不同的毛筆、刻刀等工具以及宣紙、刻石等材料,體驗不同的藝術效果。
學習用口頭和書面的形式評價自己和他人的書法、篆刻作品。
篆刻
2、成就標準
通過“書法·篆刻”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夠:
(1)積極參與書法或篆刻活動。
(2)恰當地使用書法或篆刻的術語,以自己的觀點評論古今兩件以上的書法作品或篆刻作品。
(3)識別三種以上的書體,例如楷書(顏體、柳體、歐體等)、行書、隸書等,或篆刻的風格特征,了解我國書法發展的基本軌跡及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4)初步掌握一種書體的書寫規范或篆刻的一般技法,創作兩件以上的書法或篆刻作品,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個性。
(5)以多種形式大膽地展示和交流,用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對自己和他人的書法作品或篆刻作品作出評價。
(6)在研究性學習之中,學會處理一個書法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問題。
模塊E:現代媒體藝術
“現代媒體藝術”是美術與現代科技結合而形成的一個新的藝術領域,是指運用影像設備與技術、計算機設備與技術以及互網絡資源表達觀點、思想和情感的新興視覺藝術形式。
“現代媒體藝術”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學習模塊之一。現代媒體藝術的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體驗現代媒體在藝術表現活動中的獨特魅力,提高參與藝術表現的興趣,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
1、學習內容
現代媒體藝術學習模塊包括兩方面的學習內容:攝影/攝像、電腦繪畫/電腦設計。
“現代媒體藝術”模塊的學習內容:
類 別
學 習 活 動 建 議
攝影
攝像
鑒賞具有鮮明藝術特色、文化內涵以及與生活經驗相關聯的現代媒體藝術作品,用美術及相關術語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理解。
根據某一題材(如風景、人物、花卉等)進行攝影、攝像活動。
根據某一主題或社會熱點問題編寫腳本,并進行拍攝、編輯和加工處理。
選用一種或幾種計算機軟件,如用Photoshop、CorelDRAW、Painter等進行平面繪畫創作或設計;用Flash等進行動畫設計,或用3Dmax、AutoCAD進行三維立體設計。
選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軟件設計并制作網頁,進行傳播和交流。
配合研究性學習課題的要求,拍攝、收集各種素材、資料或案例,并作為研究性學習最終成果的展示。
學習用口頭、書面等方式評價自己和他人的現代媒體藝術作品
電腦繪畫與設計
2、成就標準
通過“現代媒體藝術”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夠:
( 1 ) 積極參與現代媒體藝術活動。
( 2 ) 恰當地使用美術及相關的術語,從觀念、創意、制作技巧等方面,以自己的觀點評論中外兩件以上的現代媒體藝術作品。
( 3 ) 了解相關的現代媒體設備和器械的基本特點,并能獨立操作現代媒體設備和使用相應軟件。
( 4 ) 發現生活中有意義的題材,并用現代媒體藝術的形式加以記錄或表達;充分利用圖像資料庫和網絡資源,有創意地完成兩件以上的現代媒體藝術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以多種形式大膽地展示和交流,用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對自己和他人的現代媒體藝術作品作出評價。
( 6 ) 理解現代媒體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并將其運用于研究性學習的表達和展示之中。
3、教學資源
開設現代媒體藝術課程首先需要有硬件設備的保證,比如照相機、數碼照相機、攝影機、數碼攝影機,能處理圖像的電腦(最好是圖像工作站)、錄像編輯機等;圖形資料的輸入設備:掃描儀、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影機,教學時使用的實物投影儀;輸出設備:教學時使用的液晶投影儀、圖像輸出用的彩色打印機等。
要進行電腦繪畫創作和設計還需要相應的應用軟件,如Photoshop、CorelDRAW、Painter、3Dmax、AutoCAD、Flash等,以及用于網頁設計和制作的FrontPage、Dreamweaver等軟件;
需要各種字庫、圖像資料庫等資源,有的圖像資料可以通過掃描自己拍攝的照片逐步積累起來;
還可以利用國際互聯網上大量的圖像、聲像和文字資源。
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1.普通高中美術課程的所有學習模塊都可以讓學生自主選修。教師應向學生介紹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和學習方法,并尊重學生的意愿,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未來的發展需要,指導學生對其中的若干模塊進行選修。
2.美術是一門注重體驗和實踐的學科,在普通高中的美術教學過程中,將鑒賞與體驗、鑒賞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所以,在每一模塊的相關內容中,美術鑒賞的內容應不少于該模塊學習總課時的20%。
3.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通過各種美術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美術活動中提高構思、創意、造型、表現、設計和工藝制作的能力。對于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設計類別的教學,可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材料和方法做模擬設計制作練習。
4.在普通高中美術教學的全過程中,要貫穿藝術觀念和美術術語的學習和運用。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藝術觀念的發展、變化及其與創作實踐的關系;鼓勵學生在美術鑒賞、技法練習和創作實踐中,運用美術術語思考、交流、討論,加深對美術術語的理解,提高運用能力。
5.美術教學應注重創設情境。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可以針對美術作品、美術現象,用有關的音樂、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創設情境,加深對文化、歷史以及美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在美術創作教學中,也應當創設能激發學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勵學生創作出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作品。
6.美術學習活動一般注重對美術作品發表個人的獨特見解,運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方法進行獨特的創作,但也有的美術學習活動,比如學校的形象設計、班級網頁的設計等則需要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分工合作完成。面對不同的美術學習活動,教師在運用一般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應該針對美術學習的特點,重視對新型教學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
7.教師應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國際互聯網開展美術教學。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國際互聯網資源主動地收集、篩選、分析、整理視覺圖像和相關背景資料,擴展學習資源,開闊視野;指導學生學習用計算機技術創作美術作品,并利用國際互聯網大膽發表和傳播自己的美術作品和學習心得。
8.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美術教科書,根據學生、學校和當地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改變和再創造;靈活利用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增強美術教學與當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聯系。
二、評價建議
1.根據本《標準》、教學實際和學生的情況,制訂具有開放性的、能促進學生發展和改進教師教學的以及推進美術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指標。
2.提倡多主體評價。采用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和家長對學生評價等方式,尤其應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
3.注重表現性評價。運用觀察、記錄、訪談、錄像、錄音、攝影等方式收集學生學習表現的信息,對學生在參與美術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價。
4.注重質性評價,提倡成長記錄評定。成長紀錄主要有“過程性成長記錄”和“成就性成長記錄”兩類。成長記錄評定的主要意義在于提供能使學生學會判斷自己進步的機會。學生在成長記錄中收集美術學習全過程的重要資料,包括研習記錄、構想草圖、設計方案、美術作業、相關美術信息(文字或圖像資料等)、自我反思以及他人評價的結果等。教師能通過學生的美術學習成長記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現學生的潛能和發展需求,及時給予針對性的指導。
5.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包括分數或等級、評語、等級與評語相結合、座談、學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與發展方向。
6.建立促進美術教師成長的評價體系。教師應轉變在教學評價活動中的角色,能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與反思,及時記錄教學體會、教學成果以及需要改進之處。
7.建立以美術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等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美術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學,促進自身不斷成長。
三、教科書編寫建議
1.美術教科書的設計和編寫要依據美術課程總目標的要求,確保教科書設計的總體思路與本《標準》的要求相吻合。
2.美術教科書的編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遵循高中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以有利于學生學習、發展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作為教科書編寫的基點。
3.美術教科書的編寫應體現時代特點。內容的選擇要注意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既要體現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也要反映本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
4.美術教科書內容的選擇應注意基礎性、啟發性、應用性和拓展性,能引發學生產生問題,促進學生的思考和探究。
5.美術教科書的編寫應留有較大的余地,具有開放性。學校或地區也可根據自己的特點編寫適合本校或當地特色的教科書,以適應不同地區學生的學習需要。
6.美術教科書的編排應圖文并茂,做到文字表述準確、生動,圖像清晰,色彩準確,版式美觀、明了,印刷精美。
7.一個學習模塊中的兩部分學習內容,可編為全一冊教科書,但兩部分學習內容應有明顯區別,還可以根據需要有所側重。
8.美術教科書中應增加各種相關的地圖、圖表、背景資料、圖片分析、實例等,以便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學習內容。
9.美術教科書是美術教材的主體,美術教材還應包括教學參考書、畫冊圖片、標本實物、作品以及相關的視聽影像資料和計算機軟件等。
10.“美術鑒賞”模塊的教科書內容分兩部分,一部分為“鑒賞基礎”,另一部分為“鑒賞內容”。“鑒賞內容”可以按照中外美術簡史的方式編排,也可以按照專題的方式編排,還可以按照地域、文化的方式以及美術門類等其他方式編排。
11.現代媒體藝術教科書的內容選擇應以介紹現代媒體藝術的觀念、規律為主,并介紹一些現代媒體藝術作品及其創作的方法,引導學生運用不斷更新的多媒體技術,創作出新穎多樣的作品。
四、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
1.各校應根據所開設的美術課程配置專用美術教室,配齊相應的美術教學設置(包括儲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場所以及展示學生美術作品的場所)與器材,配置可供美術課使用的多媒體教學設備。
2.學校的圖書館應配備美術書籍和其他美術資源,包括畫冊、教師參考書、學生參考書、美術及美術教育雜志、幻燈片和光盤、錄像帶等,供教師備課及上課,學生自學或合作學習時使用。
3.各校之間可以根據不同學習模塊的師資需求,互通有無,共享美術教師資源。
4.學校應積極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網絡獲得最新的美術教育資源,開發新的教學內容, 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并開展學生之間、學校之間、省市之間和國際的學生作品、教師教學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廣泛利用校外的各種課程資源,如美術館、圖書館、公共博物館及私人博物館、藝術家工作室、藝術作坊和有關工廠、車間以及當地文物資源等,聘請美術專業工作者和相關人員參與美術教學,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
6.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境等)進行美術教學。
美術課程是普通高中課程的組成部分之一。它對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1997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藝術欣賞課教學大綱(初審稿)》的頒布,使美術課程正式進入普通高中課程體系,從而形成了我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相對完整的格局。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仍有一些方面尚需改革和完善,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制訂新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應力求體現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鼓勵學生在感受、體驗、參與、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學習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能,體驗美術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課程改革,要構建符合基礎教育要求的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美術課程體系,為不同興趣和專長的學生提供進一步發展的平臺。
一、課程性質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是藝術學習領域中的必修課程之一。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既與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課程相銜接,又具有自己的特點,是高一層次的美術課程。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征,能夠幫助學生實現下列價值:
(一)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
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在發展學生的視知覺,獲得以視覺為主的審美體驗,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夠提高學生對自然物、人造物形態美的認識,提高對美術作品的內容、材料、形式、風格的多樣性的認識,使學生體驗美術與生活的關系,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
(二)傳承文化藝術,弘揚人文精神
我國的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美術共同構成世界美術的多元化。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課程具有傳承文化藝術的功能。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美術與自我、美術與自然、美術與社會等方面的關系,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理解文化藝術,弘揚人文精神。
(三)激發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
美術實踐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在激發人的創新精神,發展動手能力和開發潛能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使學生在美術活動中充分發揮個性和想象、思考、判斷等能力,接觸各種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現形式,得到其他學科難以獲得的各種體驗。這種融鑒賞與創作為一體的學習活動,對發揮個性、激發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四)調節心理狀態,促進身心健康
美術實踐作為一種情感表達活動,能使人獲得成功感和自信心,具有促進人際交流,釋放緊張或消極情緒,增強身心健康的作用。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使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直接抒發各種情緒,緩解心理壓力;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升華情感;促進交流,溝通人際關系,從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狀態與社會適應能力。
(五)拓寬發展空間,助益人生規劃
美術滲透于社會生活、生產的各個領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質產品的文化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因此,各行各業人的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美術素養。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既能為學生提供不同的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育學生終身愛好美術的情感,發展美術方面的能力,也能為他們未來從事美術職業或其他職業拓展發展空間。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滿足發展的需求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增設反映美術學科發展成果的現代設計、現代媒體藝術等內容;注重對美術語言以及美術的發展規律等基礎性內容的學習;充分利用和開發校內外美術課程資源,增加課程的多樣化,實行學分制,鼓勵學生自主選擇,為個性發展拓展空間,滿足學生多樣發展的需求。
(二)拓寬美術視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要讓學生較廣泛地接觸中外優秀美術作品,拓寬美術視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內涵,提高鑒別和判斷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尤其要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增強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認同。
(三)注重學習方法和過程,提高美術素養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的實施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倡導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藝術的本質、特性和文化內涵。通過美術學習活動,讓學生學會用藝術思維的方式認識世界,學習藝術表現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術素養。
(四)強調創新精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和發展,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敏銳的洞察力和樂于探究的精神,鼓勵想象、創造和勇于實踐,用美術及其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方法表達與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美術和其他學科的學習。
(五)提倡質性評價,促進個性發展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評價標準要體現多主體、開放性的特點。根據美術學習的特點,提倡使用表現性評價、成長記錄評價等質性評價的方式。強調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判斷自己美術學習的態度、方法與成果,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
三、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程標準的結構如下圖所示:
第一部分 前言
一、 課程性質
二、 課程的基本理念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第三部分 內容標準
↓ ↓ ↓ ↓ ↓
模塊A 模塊B 模塊C 模塊D 模塊E
美術鑒賞 繪畫·雕塑 設計·工藝 書法·篆刻 現代媒體藝術
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二、評價建議
三、教科書編寫建議
四、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
(一)設置學習模塊,提供多種選擇機會
由于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的不同,高中學生需要發展不同的美術能力。為了滿足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需求,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設置了以下五個學習模塊,供學生自主選擇:A.美術鑒賞B.繪畫·雕塑C.設計·工藝D.書法·篆刻E.現代媒體藝術
(二)實行學分制管理,保證基礎,力爭拓展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采用學分制管理,通過設定必修學分,讓每位學生都能達到基本的美術學習要求,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美術素養。具體方法如下:
(1)選擇一個模塊,修習18學時可獲得1個學分,每個學生必須修習美術課程54學時,以獲得規定的3個基本學分。
(2)對每一課程模塊或者模塊中的具體學習內容,原則上以修習1個學分作為繼續選修和轉換學習內容的基本單位。例如,先選擇“美術鑒賞”模塊,修習18學時,獲得第1個學分,然后轉修“繪畫·雕塑”模塊,獲得第2學分,再轉修“現代媒體藝術”模塊,獲得第3個學分;也可以先選擇“美術鑒賞”模塊,修習36學時,獲得第1、第2個學分,然后轉修“書法·篆刻”,獲得第3個學分;還可以選擇“設計·工藝”模塊,修習54個學時,獲得3個學分。
(3)在取得必修的3個學分的基礎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繼續修習本課程中的學習模塊,以獲得另外的學分。所選模塊或內容不加規定。
(4)本課程標準還為有特殊愛好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內容,但是文本中沒有再單獨增設諸如“設計·工藝”Ⅰ、“設計·模塊”Ⅱ之類的模塊,學生可以在現有的模塊中從廣度或深度方面繼續選擇。
比如學生在選擇“設計·工藝”模塊作為3個學分的基本學習后,如果對此模塊的內容感興趣,可以繼續再選擇其中的1至2項,如“工業設計”、“陶藝”等進一步學習。如果還有興趣,可以繼續在這兩個方面深入學習,也可以選擇“設計·工藝”中其他內容或其他模塊繼續學習。
(三)注重可行性,適應不同學校的美術教學條件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要適應全體學生的發展。普通高中美術課程不是高考的平臺,更不是為了培養少數專業藝術家,因此,學習內容應符合高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應高中學生美術學習的實際能力和水平,不宜過高、過難、過于專業化。
由于美術課程受師資和設備條件的影響極大,因此高中美術課程必須具有多樣性和彈性,以適應不同學校的師資和設備條件。現階段,各學校可根據自己的師資狀況和設備條件開設美術學習模塊中的部分課程,但要制訂規劃,積極改善高中美術師資的狀況,配齊所有必需的設備和器材,力求在三至五年內開設全部美術學習模塊,為學生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雖然一位美術教師不可能勝任所有美術門類的教學,但也不能只開設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某一門課,讓學生失去選擇的機會。作為高中美術教師至少應該具備開設三個模塊的課程的能力,比如開設美術鑒賞課程的能力、開設一門繪畫(或雕塑)類課程的能力和開設一門設計(或工藝)類課程的能力。
(四)傳承民族文化,反映學科最新發展
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中設置了“書法·篆刻”學習模塊,在“繪畫·雕塑”學習模塊中設有中國畫內容,在“設計·工藝”學習模塊中設有傳統工藝美術等內容,以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也體現了美術學科在理論方面的新動向,如強調美術的人文性質,重視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文化的聯系等。高中美術課程還關注了美術創作活動中觀念、材料、方法和技術方面的新發展,如在“繪畫·雕塑”學習模塊中增設了綜合材料造型的內容,導入了現代藝術觀念和環保的意識;并增設了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現代媒體藝術”學習模塊。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美術學習活動,進一步學習美術知識與技能,運用直覺、想象、思維以及美術的方法進行藝術創造活動,探索表現技巧;學會分析、評價美術作品及美術現象,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理解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并將美術語言運用于研究性學習之中;養成對美術終身愛好的情感,提高美術素養,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1、深入學習和理解造型語言,了解美術創作的過程與方法,選用相關材料、技法或現代媒體創造性地進行表現、設計或制作,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
2、學會描述、分析、解釋、評價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的方法,了解和探索美術某一門類的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軌跡,獲得有關的美術知識,理解美術作品的文化含義和風格特征;陶冶情操,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3、學會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有關信息,認識美術活動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以及與自然、社會的聯系;發展想象力,促進思維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學會用美術的方式或結合其他方式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
4、學會運用美術展示的知識和方法,有創意地展現美術學習的成果,增強自我表達的意識,學會自我評價,學會評價他人美術學習的成果;通過以視覺藝術為主的藝術交流,架起與他人思想和情感溝通的橋梁。
第三部分 內容標準
模塊A : 美術鑒賞
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
“美術鑒賞”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學習模塊之一,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與延伸。美術鑒賞活動能幫助學生在欣賞、鑒別與評價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態度。
1、學習內容
“美術鑒賞” 模塊的學習內容:
內容建議 學習活動建議
鑒賞基礎 美術語言及鑒賞方法
從美術與自我、美術與自然、美術與生活、美術與科學、美術與政治、美術與經濟、美術與宗教、美術與歷史等方面認識美術的價值和作用 。
鑒賞中外優秀的傳統藝術作品、具有時代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美術作品以及與生活經驗相關聯的美術作品。
學習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聯系文化情境認識美術作品的意義、形式和風格特征。用美術術語描述以及通過造型、表演等多種方式表達對藝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
進行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通過包括網絡在內的多種途徑收集與美術相關的文字、圖像等資料,并運用于鑒賞學習活動。
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參觀美術館、博物館、藝術作坊等,調查、考察美術現象,并寫出考察報告。
鑒賞內容 中國古代、近現代優秀美術作品; 外國古代、近現代優秀美術作品
2、成就標準
通過“美術鑒賞”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夠:
(1) 積極參與美術鑒賞活動。
(2) 懂得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恰當使用美術術語(如形狀、色彩、空間、材質等),以自己的觀點采用一種或多種方法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藝術作品,并與他人進行交流。
(3) 運用多種方法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美術的有關信息。
(4) 知道中外美術的主要風格、流派,描述中外美術發展的大體脈絡。
(5) 理解美術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6) 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模塊B:繪畫·雕塑
繪畫、雕塑是以一定的材料和工具,運用造型的方法和手段進行美術創造的活動。
“繪畫·雕塑”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學習模塊之一,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的“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與拓展。繪畫、雕塑活動能幫助學生認識造型活動的基本規律和過程,提高表現生活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學習內容
本學習模塊包括繪畫與雕塑兩個門類,也涉及運用多種材料以及各種造型語言的現代藝術。
“繪畫·雕塑”模塊的學習內容:
類別 學 習 活 動 建 議
繪畫
鑒賞具有鮮明藝術特色、文化內涵以及與生活經驗相關聯的繪畫、雕塑作品,用美術術語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理解。
感受和認識形體的明暗、虛實和色彩的冷暖以及空間等現象,通過繪畫活動,學習和運用比例、構圖、明暗、透視和色彩等知識。
使用多種工具、材料,體驗不同的藝術效果;選擇具象或抽象的繪畫語言和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經驗。
選擇學習中國畫、素描、水粉畫、水彩畫、油畫、版畫及卡通等繪畫類別中的某種基本技法、表現形式,并進行創作實踐。
運用金屬、草木、織物、廢棄物等自然物、人造物進行綜合材料的創作實踐。
認識雕塑語言、類型和制作方法,選用泥、石膏和木等材料進行創作實踐。
學習用口頭和書面的形式評價自己和他人的繪畫作品或雕塑作品。
雕塑
2、成就標準
通過“繪畫·雕塑”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夠:
(1) 積極參與繪畫或雕塑造型活動。
(2) 恰當地使用繪畫或雕塑的術語,以自己的觀點評論中外兩件以上的繪畫作品或雕塑作品。
(3)靈活地運用材料,選擇適合自己的繪畫或雕塑語言和相關技法,創作一件以上的繪畫作品或雕塑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以多種形式大膽地展示和交流,用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對自己和他人的繪畫作品或雕塑作品作出評價。
(5)在研究性學習中,學會處理一個繪畫或雕塑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問題。
模塊C: 設計·工藝
設計,指對實用的或觀賞的人工制品進行計劃和制作的活動。工藝,通常被稱為工藝美術,主要指出于實用的或觀賞的目的,創造人工制品的技藝活動。
“設計·工藝”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學習模塊之一,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與延伸。設計、工藝活動能幫助學生認識功能與形式的關系,廣泛地接觸材料,培養創造意識,提高操作能力。
1、學習內容
本模塊內容分為設計與工藝兩個門類,涉及現代設計領域中最主要的設計類別和常見易行的工藝制作。
“設計·工藝”模塊的學習內容:
類別 學 習 活 動 建 議
設計
鑒賞具有鮮明藝術特色、文化內涵以及與生活經驗相關聯的設計、工藝作品,用美術術語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理解。
根據自己的興趣在設計基礎、視覺傳達設計(標志、招貼畫等)、工業造型設計(服裝、生活用品等)和環境藝術設計(室內、展示、校園等)中選修一種或數種內容。
根據自己的興趣在印染、編織、刺繡、陶藝、裝飾畫等門類以及竹木、石、貝殼、金屬、塑料和各種廢舊物品等材質的工藝制作中選修一種或數種內容。
學習根據實用功能和審美要求進行有創意的構思和設計的方法,感受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和美感特性,了解各種工具的功能和正確的使用方法,并進行設計或工藝創作實踐。
學習計算機平面設計的基本操作方法,初步認識計算機三維立體設計的基本過程。
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參與綜合性設計項目的活動。
學習用口頭和書面的形式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設計作品或工藝作品。
工藝
2、成就標準
通過“設計·工藝”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夠:
(1)積極參與設計或工藝活動。
(2)恰當地使用設計或工藝的術語,從功能和審美的角度,以自己的觀點評論中外兩件以上的設計作品或工藝作品。
(3)了解設計基礎和主要設計類別的常識和基本技法,建立初步的設計意識。
(4)靈活選用身邊的材料,運用各種工具和加工方法,根據功能和審美的要求,有創意地完成一件以上的設計作品或工藝作品。
(5)以多種形式大膽地展示和交流,用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對自己和他人的設計作品或工藝作品作出評價。
(6)在設計與制作活動過程中表現出耐心、專注和計劃性。
(7)在研究性學習中,學會處理一個設計或工藝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問題。
模塊D:書法·篆刻
書法、篆刻是用中國特有的傳統工具和方法,塑造漢字的藝術形象、抒發情感的活動。
“書法·篆刻”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中的學習模塊之一。書法、篆刻活動能幫助學生提高書寫能力,感受中國漢字藝術的獨特魅力,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
1、學習內容
“書法·篆刻”模塊的學習內容:
類別 學 習 活 動 建 議
書法
鑒賞具有鮮明藝術特色、文化內涵的書法、篆刻作品,學習和了解中國書法、篆刻藝術發展的基本過程及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用美術術語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認識。
通過觀摩、分析和臨摹等方法,了解傳統的筆法、章法、篆法、刻法等技法及表現形式,并進行實踐,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個性。
使用不同的毛筆、刻刀等工具以及宣紙、刻石等材料,體驗不同的藝術效果。
學習用口頭和書面的形式評價自己和他人的書法、篆刻作品。
篆刻
2、成就標準
通過“書法·篆刻”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夠:
(1)積極參與書法或篆刻活動。
(2)恰當地使用書法或篆刻的術語,以自己的觀點評論古今兩件以上的書法作品或篆刻作品。
(3)識別三種以上的書體,例如楷書(顏體、柳體、歐體等)、行書、隸書等,或篆刻的風格特征,了解我國書法發展的基本軌跡及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4)初步掌握一種書體的書寫規范或篆刻的一般技法,創作兩件以上的書法或篆刻作品,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個性。
(5)以多種形式大膽地展示和交流,用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對自己和他人的書法作品或篆刻作品作出評價。
(6)在研究性學習之中,學會處理一個書法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問題。
模塊E:現代媒體藝術
“現代媒體藝術”是美術與現代科技結合而形成的一個新的藝術領域,是指運用影像設備與技術、計算機設備與技術以及互網絡資源表達觀點、思想和情感的新興視覺藝術形式。
“現代媒體藝術”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學習模塊之一。現代媒體藝術的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體驗現代媒體在藝術表現活動中的獨特魅力,提高參與藝術表現的興趣,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
1、學習內容
現代媒體藝術學習模塊包括兩方面的學習內容:攝影/攝像、電腦繪畫/電腦設計。
“現代媒體藝術”模塊的學習內容:
類 別
學 習 活 動 建 議
攝影
攝像
鑒賞具有鮮明藝術特色、文化內涵以及與生活經驗相關聯的現代媒體藝術作品,用美術及相關術語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理解。
根據某一題材(如風景、人物、花卉等)進行攝影、攝像活動。
根據某一主題或社會熱點問題編寫腳本,并進行拍攝、編輯和加工處理。
選用一種或幾種計算機軟件,如用Photoshop、CorelDRAW、Painter等進行平面繪畫創作或設計;用Flash等進行動畫設計,或用3Dmax、AutoCAD進行三維立體設計。
選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軟件設計并制作網頁,進行傳播和交流。
配合研究性學習課題的要求,拍攝、收集各種素材、資料或案例,并作為研究性學習最終成果的展示。
學習用口頭、書面等方式評價自己和他人的現代媒體藝術作品
電腦繪畫與設計
2、成就標準
通過“現代媒體藝術”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夠:
( 1 ) 積極參與現代媒體藝術活動。
( 2 ) 恰當地使用美術及相關的術語,從觀念、創意、制作技巧等方面,以自己的觀點評論中外兩件以上的現代媒體藝術作品。
( 3 ) 了解相關的現代媒體設備和器械的基本特點,并能獨立操作現代媒體設備和使用相應軟件。
( 4 ) 發現生活中有意義的題材,并用現代媒體藝術的形式加以記錄或表達;充分利用圖像資料庫和網絡資源,有創意地完成兩件以上的現代媒體藝術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以多種形式大膽地展示和交流,用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對自己和他人的現代媒體藝術作品作出評價。
( 6 ) 理解現代媒體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并將其運用于研究性學習的表達和展示之中。
3、教學資源
開設現代媒體藝術課程首先需要有硬件設備的保證,比如照相機、數碼照相機、攝影機、數碼攝影機,能處理圖像的電腦(最好是圖像工作站)、錄像編輯機等;圖形資料的輸入設備:掃描儀、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影機,教學時使用的實物投影儀;輸出設備:教學時使用的液晶投影儀、圖像輸出用的彩色打印機等。
要進行電腦繪畫創作和設計還需要相應的應用軟件,如Photoshop、CorelDRAW、Painter、3Dmax、AutoCAD、Flash等,以及用于網頁設計和制作的FrontPage、Dreamweaver等軟件;
需要各種字庫、圖像資料庫等資源,有的圖像資料可以通過掃描自己拍攝的照片逐步積累起來;
還可以利用國際互聯網上大量的圖像、聲像和文字資源。
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1.普通高中美術課程的所有學習模塊都可以讓學生自主選修。教師應向學生介紹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和學習方法,并尊重學生的意愿,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未來的發展需要,指導學生對其中的若干模塊進行選修。
2.美術是一門注重體驗和實踐的學科,在普通高中的美術教學過程中,將鑒賞與體驗、鑒賞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所以,在每一模塊的相關內容中,美術鑒賞的內容應不少于該模塊學習總課時的20%。
3.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通過各種美術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美術活動中提高構思、創意、造型、表現、設計和工藝制作的能力。對于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設計類別的教學,可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材料和方法做模擬設計制作練習。
4.在普通高中美術教學的全過程中,要貫穿藝術觀念和美術術語的學習和運用。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藝術觀念的發展、變化及其與創作實踐的關系;鼓勵學生在美術鑒賞、技法練習和創作實踐中,運用美術術語思考、交流、討論,加深對美術術語的理解,提高運用能力。
5.美術教學應注重創設情境。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可以針對美術作品、美術現象,用有關的音樂、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創設情境,加深對文化、歷史以及美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在美術創作教學中,也應當創設能激發學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勵學生創作出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作品。
6.美術學習活動一般注重對美術作品發表個人的獨特見解,運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方法進行獨特的創作,但也有的美術學習活動,比如學校的形象設計、班級網頁的設計等則需要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分工合作完成。面對不同的美術學習活動,教師在運用一般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應該針對美術學習的特點,重視對新型教學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
7.教師應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國際互聯網開展美術教學。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國際互聯網資源主動地收集、篩選、分析、整理視覺圖像和相關背景資料,擴展學習資源,開闊視野;指導學生學習用計算機技術創作美術作品,并利用國際互聯網大膽發表和傳播自己的美術作品和學習心得。
8.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美術教科書,根據學生、學校和當地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改變和再創造;靈活利用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增強美術教學與當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聯系。
二、評價建議
1.根據本《標準》、教學實際和學生的情況,制訂具有開放性的、能促進學生發展和改進教師教學的以及推進美術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指標。
2.提倡多主體評價。采用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和家長對學生評價等方式,尤其應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
3.注重表現性評價。運用觀察、記錄、訪談、錄像、錄音、攝影等方式收集學生學習表現的信息,對學生在參與美術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價。
4.注重質性評價,提倡成長記錄評定。成長紀錄主要有“過程性成長記錄”和“成就性成長記錄”兩類。成長記錄評定的主要意義在于提供能使學生學會判斷自己進步的機會。學生在成長記錄中收集美術學習全過程的重要資料,包括研習記錄、構想草圖、設計方案、美術作業、相關美術信息(文字或圖像資料等)、自我反思以及他人評價的結果等。教師能通過學生的美術學習成長記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現學生的潛能和發展需求,及時給予針對性的指導。
5.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包括分數或等級、評語、等級與評語相結合、座談、學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與發展方向。
6.建立促進美術教師成長的評價體系。教師應轉變在教學評價活動中的角色,能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與反思,及時記錄教學體會、教學成果以及需要改進之處。
7.建立以美術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等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美術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學,促進自身不斷成長。
三、教科書編寫建議
1.美術教科書的設計和編寫要依據美術課程總目標的要求,確保教科書設計的總體思路與本《標準》的要求相吻合。
2.美術教科書的編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遵循高中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以有利于學生學習、發展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作為教科書編寫的基點。
3.美術教科書的編寫應體現時代特點。內容的選擇要注意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既要體現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也要反映本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
4.美術教科書內容的選擇應注意基礎性、啟發性、應用性和拓展性,能引發學生產生問題,促進學生的思考和探究。
5.美術教科書的編寫應留有較大的余地,具有開放性。學校或地區也可根據自己的特點編寫適合本校或當地特色的教科書,以適應不同地區學生的學習需要。
6.美術教科書的編排應圖文并茂,做到文字表述準確、生動,圖像清晰,色彩準確,版式美觀、明了,印刷精美。
7.一個學習模塊中的兩部分學習內容,可編為全一冊教科書,但兩部分學習內容應有明顯區別,還可以根據需要有所側重。
8.美術教科書中應增加各種相關的地圖、圖表、背景資料、圖片分析、實例等,以便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學習內容。
9.美術教科書是美術教材的主體,美術教材還應包括教學參考書、畫冊圖片、標本實物、作品以及相關的視聽影像資料和計算機軟件等。
10.“美術鑒賞”模塊的教科書內容分兩部分,一部分為“鑒賞基礎”,另一部分為“鑒賞內容”。“鑒賞內容”可以按照中外美術簡史的方式編排,也可以按照專題的方式編排,還可以按照地域、文化的方式以及美術門類等其他方式編排。
11.現代媒體藝術教科書的內容選擇應以介紹現代媒體藝術的觀念、規律為主,并介紹一些現代媒體藝術作品及其創作的方法,引導學生運用不斷更新的多媒體技術,創作出新穎多樣的作品。
四、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
1.各校應根據所開設的美術課程配置專用美術教室,配齊相應的美術教學設置(包括儲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場所以及展示學生美術作品的場所)與器材,配置可供美術課使用的多媒體教學設備。
2.學校的圖書館應配備美術書籍和其他美術資源,包括畫冊、教師參考書、學生參考書、美術及美術教育雜志、幻燈片和光盤、錄像帶等,供教師備課及上課,學生自學或合作學習時使用。
3.各校之間可以根據不同學習模塊的師資需求,互通有無,共享美術教師資源。
4.學校應積極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網絡獲得最新的美術教育資源,開發新的教學內容, 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并開展學生之間、學校之間、省市之間和國際的學生作品、教師教學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廣泛利用校外的各種課程資源,如美術館、圖書館、公共博物館及私人博物館、藝術家工作室、藝術作坊和有關工廠、車間以及當地文物資源等,聘請美術專業工作者和相關人員參與美術教學,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
6.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境等)進行美術教學。
上一篇:走遍美國[ 09-27 ]
下一篇: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 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