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不再靠冷冰冰的分數
校長推薦制走過近4年,隨著北大首次將“元培綜合評價系統”引入2013年自主招生選拔考試,校長推薦制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指向高招制度變革的挑戰
如果招考制度發生變化,基礎教育的發展面貌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2012年12月13日,乘坐高鐵從杭州到北京的杭州二中高三學生項晶罡,靜靜等待著兩天后開始的2013年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自主選拔筆試和面試,渴望而淡定。這是他第二次踏足北大校園,上一次是同年10月中旬參加北大主辦的“全國優秀中學生物理科學營”,那次他的身份是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一等獎獲得者。從小在南方生活的項晶罡見到了未名湖上厚厚的冰層,興奮地在雪地上寫了幾個字。
項晶罡可能不曾想到,他得以以這樣一種方式接近北大,得以在高考前半年獲得北大降至一本線的最高等級優惠政策,源于2009年的一場改革,而改革的發端正是杭州二中校長葉翠微的力爭。
“當時我第一個向時任北大常務副校長林健華和時任招辦主任劉利民提出‘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思路。中國高考改革叫了很多年,但舉步維艱,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一個基本事實是,高考不改革,我們便會一次又一次地面對尷尬、無奈和痛苦。”說起當初的舉動,葉翠微仍難掩激動。他覺得,作為現實中的教育工作者,他必須要有所作為,即使只是走出了一小步,可能將來就能成為制度變革的一大步。
從北大校辦黨辦副主任到北大招辦主任,學經濟出身的秦春華經歷了太多的變革與歷練,他也是校長推薦制的堅定推動者和積極探索者。在他看來,在北大招辦主任的位置上,親身經歷著高考改革哪怕是一點點的變革,都有太多需要總結和思考的。因為誰知道今天邁出的一小步,不會成為明天撼動整個體制的一大步呢?
“2012年啟動‘元培綜合評價系統’,就是想讓這項改革更有生命力。”秦春華坦言,最近十幾年來,北大一直在做準備。到歐美一些世界一流大學深入研究他們的人才選拔做法,對他的震動特別大,因為差距太大了。不僅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超乎想象,還都有一套各自的人才選拔綜合評價系統,而這一系統通常是秘而不宣的。“人家不透露,我們只能自己摸索,但相信我們通過若干年的探索,也能達到歐美一流高校的水平。”秦春華說,2012年啟動的“元培綜合評價系統”學校花了很大決心,投入也很大,結果證明,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不僅全程參與的專家評價很好,來自學生的評價也很好。
5個環節,每名考生全程下來都要面對12個專家的評判,對北大的自主招生來說,是開先河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發展,幾乎所有癥結都歸結于招考制度。如果招考制度發生變化,基礎教育的發展面貌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秦春華說。
校長推薦制,“推薦”始終是個繞不開的關鍵詞。推薦什么樣的學生才能服眾?推薦什么樣的學生才能不負改革的初衷?摸索中,推薦的標準也漸漸趨于進步。
2010年畢業于重慶市巴蜀中學進入北大元培學院的袁瀟清晰地記得,由于是第一年實行校長實名推薦制,像其他大部分中學一樣,成績仍然是主要參考指標,其他方面只做參考。
“有志于上北大的優秀學生很多,而推薦的名額較少,推薦的學生,要讓學生和家長服氣,又要經得起北大的檢驗。”2010年獲得推薦資格的西北工業大學附中校長王永智坦言,獲知消息時,激動與壓力同時襲來。社會責任感強、全面發展又特長突出的優秀學生是王永智心中雷打不動的標準。
在秦春華眼中,推薦學生標準的悄悄改變,是中學在高招大潮中趨于理性的一個典型例證。“今年北京四中就向北大推薦了排名第28名的學生。”他笑著說,北大做綜合評價系統也好,向中學下發并回收《優秀中學生素質養成手冊》也好,更多是對中學素質教育的倡導。畢竟,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