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的應試教育形式下,實施的德育明顯有所扭曲和變形,用理性的眼光回歸到源頭去認識德育的本質,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去陶冶學生的品德、情操,是我們學校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的問題。
所謂“生態德育”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德育觀,以生態學、環境科學、教育生態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等科學原理為指導,以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對個體道德素質的影響為邏輯基點,發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育人資源,通過學校德育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能量循環和信息傳遞,推動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動態良性發展,引導受教育者不斷提高思想覺悟,規范的道德素養,養成文明行為習慣,再作用于德育環境的一種德育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們懂得平常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自律以融入社會。生態德育的理性回歸,不是順其自然,而是要提出一些必需達到的要求的同時,為之達成創造一定的環境,給予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構建環境,潤育生態德育意識
“孟母三遷”是在選擇育人的環境,作為學校這種專門的教育基地則。一方面要構建一種良好的育人環境。請大家注意:現在有不少同學和家長只關注分數,他們不知道分數只是一個可變的符號,有多在的能力做多在的事,做人的道理才是立身之本。有的人自己不懂做人的道理,走了彎路卻抱怨社會,甚至宣揚歪門邪道。這很可怕。因此,我們在抓智育的同時不能淡化德育,不要忘記德與智的相互作用。
另一方面,為了構建一種良好的育人環境,我們要重視營造一種讓學生理解“生態”理解“德育”的宣傳氛圍,讓學生走進“生態環境”之中。從文化生態環境的角度看,我們要用好大班會,舉行公德知識講座,學校宣傳窗懸掛標語橫幅,張貼格言,學生自己出的黑板報,學生們的周記,學校校園網上的名人訪談等。
從社會生態環境的角度看,感動中國系列錄像片,有很深刻感染力;5。12汶川大地震的捐款活動,對學生的有愛心品德、情操的陶冶,有很深的影響;針對學校內發生的上網、打架的事,學生亂扔廢紙的現象,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從自然生態環境的角度看,結合環境與人類生活生存的實際矛盾,讓學生發表看法,領悟和判斷是非,從而達到理解生態德育的目的。
例如,通過對城鄉水污染的話題討論,使學生關注水源,關注環境,認識面對水污染的嚴峻問題,應該從我做起,提倡不使用含磷洗衣粉,不向溪流中亂仍垃圾,要節約用水,循環使用水資源,形成節水、凈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意識深入學生的心扉,他們會自覺投入保護水資源的公益活動中。我班同學這次文藝活動的節目就是關于水源問題的小品。
又例如,通過對焚燒秸桿的問題社會實踐調查研究,使學生在觀察和分析中直接感知可吸入性煙塵顆粒物、毒氣SO2、NO2、NO 、CO2等有毒成分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萌發;導致空氣污染,嚴重影響人類身體健康;可見度低造成的車禍,讓他們感知做事要有長遠眼光和大局意識。通過事情所造成的后果的分析,知道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們自己。他們會主動勸告父母親不焚燒秸桿,有意識地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創建和諧,實施生態德育行為
生態德育的實施強調以人為本,不能只要紀律,只考慮統一目標,還需要有自由,有個性張揚,為了達到預期目標,我們年級設計了一些生態德育活動,以達成“人與人”的和諧發展。例如,針對學生間的矛盾、爭吵、打斗的現象,舉行“四不”“學會寬容與溝通”、“與同學發生摩擦怎么辦”的討論活動。活動從構建和諧班級著手,從品行上暫時落后的學生為突破口,在他們的行為上找到不和諧的因素。我班H同學,平時個性較強,以自我為中心,讓旁邊的同學感覺很煩,別人不愿意跟他同桌,他自己也感到好難過,現在我正在通過活動讓班干部接近他,成為他的朋友,努力促使他和同學們間心靈溝通,從而解開矛盾。教室充滿人性,充滿溫馨和諧,學生在這樣的環境里才會感受“家”的溫暖,感到快樂才是家,相聚是緣份。在這樣家庭中學習才快樂,學習生活才更有意義。
欣賞跑在最后的那位同學 學校開運動會, 1500米開始了,我班的王文慧同學第一圈在第一方陣,后來慢了下來,沒有拿到名次,還流淚了。我在總結會上說,我最欣賞跑在最后的那位同學,他明知拿不到名次了,卻不放棄,用自己的努力縮小與前面同學的差距,今天跑不過你,不等于明天甚至后天還跑不過你,這有形的跑道上的競爭不正好映射出我們的學習嗎,無形的跑道,我們要同樣的努力,同學們,永不言棄,努力就有希望!
要讓學生真正融入生態德育之中,我們注意從小事抓起,從我做起,讓學生良好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養成,持之以恒地投入,為此,同學們實施了一些活動:常用一句禮貌用語 幾句簡單的禮貌用語使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得到和諧,互相的矛盾得以化解,造就了一個關愛人的氛圍;為他人做一件好事達成和諧“人與人”的關系;保一方清潔 達成 “人與自然環境”和諧;改掉一種不良習慣,寫“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的小論文每天制訂調整學習計劃,達成自身的和諧;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生態德育就是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看似細小的事情來展示出真情,真正體現潤物細無聲的“生態德育”功效。
三、關愛生命,形成生態德育價值觀
有的家長對子女要求很高,孩子一旦考不好,就沒有好臉色,甚至會指責老師教得不行。這些學生在遭遇挫折后往往會產生較大壓力,引發矛盾的沖突而不能正視挫折,用回避矛盾的方法或在心理失衡情況下尋求不當手段來解決。
借學校“四熱愛”的主題,我班同學展開討論,使學生明確,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歷程暫短而美麗,我們要讓生命之花永遠綻放,珍愛生命,從現在做起。通過名人啟示錄講座,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挫折觀,坦然面對生活的不順利,在關愛生態、關愛生命的同時也極大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我班高立同學在期中小結中寫到“在數學考試中遇到難題后,自己及時調整心態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很高興”。考試后學生往往用“成功”“失敗”兩個詞來評價,但是每次考試后,學生都會領略到老師傳達的信息,“成功”“失敗”只相差一點點的,要緊的是享受參與的過程。正確的引導,學生會以積極的心態審視生活的內涵,讓生命更有價值。
有的家長平時不關心子女的學習,等考試成績出來后,才顯得十分迫切地想知道子女的學習。學生C的智力和聰明勁,應該能學好功課,但他太過于情緒化了,高興時就拚命學,那怕通宵不睡,沒興趣時怎么也提不起勁來,所以成績上下起伏較大。總是缺少恒心,人還是很浮躁。這完全是學習習慣不好,一次的失敗不能否定全盤,但找到問題不斷地去改掉這種既傷身體又不能取得好成績的不良習慣,注意有計劃的做事,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
通過對城鄉水污染的話題討論,
針對日益污染的環境,他們發現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受到威脅,這就是對我們生存的環境不負責,對自己的子孫不負責,他們形成節水、凈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自覺投入保護水資源的公益活動中。我班同學這次文藝活動的節目就是關于水源問題的小品。從撿起一張紙屑的小事,形成學生的講衛生,講公德的風氣,養成良好的不隨手扔紙屑的習慣,也養成學生自覺地檢點自己身邊問題的習慣。通過對焚燒秸桿的問題社會實踐調查研究,讓他們感知做事要有長遠眼光和大局意識。通過事情所造成的后果的分析,知道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們自己。他們會主動勸告父母親不焚燒秸桿,有意識地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寫小論文不僅養成他們洞察事物的習慣,更理解了“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意義。不僅培養了學生嚴謹的做事態度,更感知做事要有超前意識,對現在負責,對未來負責,才能抓住主動性,具有實效性。
學生拾金不昧,為他人排憂解難,做好事的多了,有了良好的開端,逐漸養成講公德的意識,雖然學生所做好事是點點滴滴,但就是這點點滴滴的好事才匯聚成良好的班級風氣、校風。為他人做好事、寬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我班周奚同學在期中反思中寫到“《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指導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具體指南”。我們的工作必須從生態著手,小事著眼,小處著手,抓細,抓實,抓深,使生態德育對青少年健康成長起到導向、動力、保證作用。學校德育工作就會更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