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需要信仰,也需要因此感動。感動中國的精神,一直都存在。
我們因堅持而感到。縱觀整份名單,大部分的名字是那么陌生,又是那么熟悉,熟悉得就像是隔了一條街而居的鄰居。沒錯,從某些方面來說,他們是普通人,普通的工人,農民,戰士……但他們沒有被歷史淹沒,他們留下了足以稱道的精神——那就是堅持。馬萬水,馬永順,孔祥瑞,趙孟桃……他們立足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地盡心盡責,從實踐中獲得方法,有把方法更好地運用于實踐。他們以一顆堅持的心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感動。只要堅持,就會有成績。
我們因創新而感動。我們為什么會記住錢學森,袁隆平,王選的名字?因為他們的身上貼上了鮮明的標簽——“兩彈一星”,“雜交水稻”,“漢字印刷”。這些標簽屬于他們,他們運用智慧與汗水創造了這些可以造福于人類的事物。第二次工業革命相對于上一次發展更加迅猛,原因是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相結合,也因此有了這樣一句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學技術的發展依賴于創新。他們以人的智慧創造,我們每天使用,并會因此感恩與贊嘆。無可非議,是他們的創新精神使整個社會更美好。我們也被這創新深深感動。只要創新,就會有貢獻。
我們因無私而感動。有些人,他們帶給人們的感動中多了些凄涼的成分。他們犧牲了自己的,或是利益,或是健康,而獲得了更多人的利益與生命。地震時勇救學生的好老師譚千秋,無畏地保護國家財產的小英雄賴寧,為我國科學事業現身的研究員彭加木……對于他們自己或是家人來說,他們的選擇帶來的是痛苦,但如果對著更廣大的群眾來說,他們的選擇帶來的是崇高,是欣慰,是責任。舍己為人,舍家救國,自古以來就為人們所稱頌,這些人身上體現出一種大愛,而正是這樣的大愛無疆,帶給我們無盡的感動。只要無私,就會帶來感動。
我們需要感動中國的精神:堅持,創新,無私,在各自人生的旅途中,我們也要以此為基準,感動自己,感動中國,感動全人類。
2009級高一(1)班 劉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