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沈文)如今,不少中小學老師都有這樣的困惑:一些專家從國外引進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成功經驗被用于具體的教學實踐,效果卻不甚理想。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康麗穎18日在“教師專業發展:大學的責任”高層論壇期間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這是因為目前一些地方的教師培訓工作仍然是灌輸式的,而這種方式是不可能讓教師理解素質教育真諦的。
10月17日至18日,“教師專業發展:大學的責任”高層論壇在首都師范大學舉行。會議期間,與會專家指出,上述提及的教師對教師培訓的困惑揭示了一個事實:真正對教師個人教育教學行為起作用的是教師個人頭腦中積淀的“教育理論”,而這種個人化的“教育理論”并非直接接受某個專家倡導的教育理論的影響,更多是源于教師日常生活經驗、教育教學經驗的自我解釋。
康麗穎對此進一步解釋說,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實際上是在人際互動和人際交往中展開的,而互動中的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和生活經歷,而這些獨特性造成了教師培訓的不確定性。這樣,一個特級教師成功的教學經驗,對一個年輕教師來說就可能用不上,因為兩者的教育對象情況不盡相同。因此,用一種確定性的東西是難以規限不確定性的教育實踐的,應該改革教師培訓工作,把對教師培訓變成一種“自助式”的教育活動,在充分挖掘教師實踐智慧的過程中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與會的其他專家指出,當前一些地方簡單地下行政命令,要求中小學教師參加培訓,受訓教師事前只知道培訓的時間、地點和主題,對培訓的計劃、目的、方案、師資等問題一無所知,對培訓的參與程度較低,這樣的培訓由于目標、內容不明確,就會導致受訓教師缺乏學習上的需求,因此,中小學教師的積極性不高,有的只是被動應付。此外,培訓內容的針對性不強,也是造成一些地方的教師教育工作效果不太理想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地方,教師培訓工作的內容一直存在著學科本位的傾向,比較多強調系統的知識體系和學科體系,把一堆堆的概念、術語、理論交給教師,很少考慮教師真正缺少什么、真正需要什么,培訓人員不了解中小學當前的教學實踐,更不了解中小學教師的困惑和需要,這樣就導致培訓工作的“兩少一脫離”,即培訓中涉及教育教學科研的內容較少,達不到提高教研水平的目的;培訓中了解的學科前沿發展情況少,達不到開闊視野的目的;部分教師講授的理論脫離教育教學實際,達不到幫助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實際問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