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經濟欠發達地區一所中學的老師,新近在網上曬出了一份他們學校對高中畢業班教師的獎勵條例:每考取北大、清華一人,任課教師各獎勵1萬元;如果學生獲得市高考狀元,任課教師追加獎勵1萬元;如果學生獲得省高考狀元,任課教師追加獎勵2萬元。這份獎勵條例,可以概括為以清華北大論英雄。
經濟欠發達而敢于斥巨資獎勵高考成績不凡的教師,足見決策者“提高辦學質量”的滿腔熱忱和巨大決心。但將辦學質量的高低與考取北大清華的學生數對等起來,思維未免簡單。更重要的是,獎勵是一項政策性、導向性的工作,不能理解為一種榮譽或財物的簡單發放。“以清華北大論英雄”一旦成為教學工作中的“政策導向”,成為廣大師生的“價值觀”,進而成為師生們“萬眾一心”的追求,其副作用不容小覷。
北大、清華一年也就招收那么幾千名學生,分派到各省市區,多則上百、少則幾十,這對各省區動輒十幾萬、幾十萬的考生來說,實在是比例太小。為了這寥寥數朵名花能“花落自家”,許多中學首先便在搶占優質生源、挖尖子學生上下功夫,有的甚至到了不惜血本的地步。經濟發達地區的一些重點中學,以種種令人眩目的優惠條件爭搶外地生源;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學也只能采取“重金留人”的策略,這使得不少尖子學生成為待價而估的角色。我所在地區,一些已經報名注冊了的學生,還常常被其他中學中途“策反”,這給中學學籍管理造成了極大混亂。
再就是這種瞄準北大、清華的育人模式,使得絕大多數重點中學都將“拔尖”、“提優”當作了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其舉措之一便是劃分“強化班”與“普通班”,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將優質教育資源都施加在了那些有望沖擊北大、清華的可塑之材上,而對一般學生則往往采取“野生放養”的策略,任其自生自滅。其結果便是優等生不堪重負,營養過剩;后進生營養不良,嗷嗷待哺。學生的兩極分化便成了這類學校的通病。
隨著招生制度的改革,保送生和自主招生考試成了通向清華、北大的又一條重要捷徑。實力強的學生可以通過各種競賽搶得先機,獲得保送與自主招生資格。這使得不少重點中學在“應試教育”的“寒雪”上又加上了一層“應賽教育”的“嚴霜”。近年來我就耳聞目睹過不少學生通過各種關系打通門路獲得某些高校的自主招生資格甚至獲得自主招生加分的事情。時下的高校自主招生工作本身就“能見度”不高,如果一些中學、家長通過各種手段、各種關系跑要指標及優惠條件得逞,只能毀了這項新興的考試政策。
其實,最成功的教育應該是讓每個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眼睛只盯著個別名校,甚至將我們的基礎教育假想成只為個別名校輸送精英,只能將我們的教育逼上絕路。讓個別人體驗成功,而讓大多數人品嘗失敗的教育絕不是成功的教育——教育不能功利、勢利到這種地步。(王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