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經緯
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策劃與實踐
1課題的提出
關于基因工程的相關知識在高中生物選修教材中已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轉基因技術在醫藥衛生、農業、林業生產上已開始應用,近幾年高考試題中也有所涉及。怎樣在學生現有知識準備的基礎之上,把書本知識與現實生產、生活進行溝通,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提高思維水平,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能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是每位高中生物教師追求的職業目標,策劃這一研究性學習課題,很好地實踐了上述目標,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2制定研究方案
本次研究性學習以辯論的形式進行,將班級學生分為正方與反方兩大組,雙方在辯論時要推出5名辯手,由兩派的辯手組織各自的組員開展學習活動。但正方與反方各自支持的論點在辯論前才隨機抽題,這樣就要求正方與反方關于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利”的方面與“弊”的方面要同時準備,最后的辯論時期定于三周后,要求兩組同學按時間分解、落實具體的子目標。這樣設計方案的目的在于加強同學們間的通力協作、放手讓學生們去組織、設計、創新、實踐具體的子方案。
3組織實施研究過程
3.1調查與資料檢索
該研究課題相對前沿, 信息主要來自于各種媒體的間接知識, 兩組同學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地分工協作,獲取大量信息,并從中進行分析、提練、歸納和整理,從而形成“利”與“弊”的分論點,是該研究性學習課題能夠成功的關鍵。同學們積極性很高,體現出一批同學的組織與創新才能。比如,全班的兩組同學均設計了以下的活動卡,并在組內進行了預辯論。
時間 |
學習活動子目標 |
具體的實施步驟 |
組員分組及分工 |
活動地點 |
第一周 |
|
|
|
|
第二周 |
|
|
|
|
第三周 |
|
|
|
|
3.2分論點的提練與辯詞的準備
第三周,指導老師分別集中正方與反方的辯手,與辯手討論分論點與辯詞的科學性與思想性,把握研究性學習的方向,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供學生參考。學生們設置了如下的資料卡:
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利”的方面或“弊”的方面 |
信息來源 | ||
分論點1: |
實例1: |
辯詞: |
|
分論點2: |
實例2: |
辯詞: |
|
分論點3: |
實例3: |
辯詞: |
|
4組織實施正方與反方的辯論
該研究性學習的總結——辯論會按預定時間舉行,由該課題的指導老師主持,邀請學校生物組和鄰校生物組共10位老師作評委,組織高二 學生觀摩,讓電視臺向全校學生進行現場直播。現場抽簽確定正方與反方的論點,由于準備充分,各方均為自己的論點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證據,辯論過程中,不時贏來陣陣熱烈掌聲。如辯論時,正方抽簽確定的是“轉基因在農業生產中“弊”大于“利”,他們先后提供了四個分論點:一是轉基因技術對生物多樣性產生很大的沖擊。辯詞為:過分強調以培育超級作物品種為目的的轉基因技術的應用,使自然界種質資源遺傳的均一性和貧乏性變得日趨嚴重。實例為:有一實驗室提取一種基因,把它移植到農作物上,可以使其對某類除草劑產生抗性,這樣,在田中噴灑除草劑的時候,作物就不會受到影響。而這樣會影響到那些靠雜草生存的昆蟲、鳥類和其他動物,從而對農田的生物多樣性起破壞作用。二是轉基因技術應用后的基因逃逸后果不堪設想。辯詞為:人工合成的聯合基因會由轉基因作物流散到其他近親野生種間去,植物的花粉在空氣中的傳播過程會飄蕩很遠。野生植物通過這樣的授粉也完成了抗除草劑的基因改良,可能會變成"超級雜草"。由此形成的具有非自然抗逆性的植物對那些以其為生的動物來說,可能會導致生物鏈的斷裂。三是擔心轉基因作物的育種問題。辯詞為:通過轉基因技術所得到的作物,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還是新的人工種質材料,不容易獲得多代穩定遺傳。如果它的種子不發芽,因而無法為第二年備種,農民只好每年都買種。四是轉基因食品是否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的傷害”,直到今天還存在巨大爭議和懸念。實例1為:英國的一位研究人員最先公布的實驗結果說:用含有轉基因的馬鈴薯飼養大鼠,引起了大鼠器官生長異常、體重減輕、免疫系統遭到破壞。實例2為:2002年,英國《自然》和美國《科學》雜志又陸續報道:紐卡斯爾的研究人員發現,轉基因食品中的DNA片段可以進入人體腸道中的細菌體內,這似乎證明腸道的菌群會對抗生素產生抗性。
5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反思
該課題之所以獲得成功,反思起來,主要有幾下切入點,
采用“辯論”這種形式,是一個“因題施策”的創新。轉基因技術是一項生物新技術,這也是生物科學界爭論不休的一個焦點,引入到高中學生的學習中來,不是為了給其下個定論,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于思考、分析、判斷和創新,辨證地看待新技術、新事物。讓他們在辯論中去開拓思維,關心生物新技術的進展,豐富他們的生物學素養。
敢于放手,想信學生。素質教育強調知識與能力并重,而能力訓練恰恰容易被忽略,該研究性課題,教師活動很少,真正做到了以一個“觀察員”的角色出現,讓班級學生全員參與,由他們自已去,圍繞最后的辯論進行組織、分工、協作,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全體學生諸多能力得到了發揮與煅煉。
尊重學生,為他們的學習提供最人性化的平臺和氛圍,在辯論過程中進行全程錄像,尊重了學生們的辛勤勞動。作為指導老師嚴守辯論規則,保證辯論雙方信息的獨立,創造公平競爭的氛圍。尊重學生們的人格。辯論會不評論雙方的勝負,而是由評委現場判分,篩選出正方與反方的最佳辯手,尊重學生們熱情與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