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教師是責任、愛心與求知者的化身
2007年,作為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的6所部屬師范大學之一,我們一直在思考、探索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怎樣把培養優秀教師的政策目標落到實處,為造就未來教育家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們全面優化了師范生培養方案,在完善課程體系、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通過設立住宿制的孟憲承書院,探索實踐師范生養成教育模式。目前看來,這些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首批免費師范生也開始努力實現著他們的目標——成為一名優秀教師。
進入2008年,我們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有了進一步的深入:我們要培養造就的是什么樣的優秀教師和教育家?我們擇優選拔的師范生應該具備的最核心的素質是什么?
從溫家寶總理的講話中,我們體會到:他心目中的優秀教師,應該是有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充滿愛心,有深厚的文化素養、淵博的科學知識的教師。也就是說,一個對國家、民族和社會有著高度的責任感,一個熱愛教育事業、充滿愛心和渴求知識的人,才有可能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學校的培養造就下,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才有可能通過長期從教、終身從教成長為一名教育家。
用一句話來講,教師,應該是責任、愛心和求知者的化身!
首先,把關乎國家、民族興衰的教育作為終身的事業,甘愿為此奉獻自己的智慧、才能和青春,這是每個教師的責任。這里沒有什么大道理,也不需要遮遮掩掩。社會也希望看到,正是那些對國家、民族和社會有著強烈責任感并熱愛教育事業的優秀青年,愿意報考師范專業,畢業后投身到教育事業中,長期從教甚至終身從教。
其次,溫總理講過,“無論是做教師,還是做人,都應該有一顆同情心、一顆愛心。同情和愛心是道德的基礎。”教師的愛心,既是激勵學生成長、學習的催化劑,更是一顆種子,把同樣的愛心播撒、扎根在每個學生的心中。同樣,只有充滿愛心的人,才會懂得教師存在的價值,樂于做教師并享受教師生活的樂趣。
再次,教師也是一個求知者。教師既要掌握廣博的文理基礎知識和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還要掌握系統的教育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在學習中逐步養成各種能力,包括最基本的教學能力,如備課、上課、評課和評價學生、班級管理、教學研究等能力。而對于師范生來說最關鍵的,正如總理所講,“一般大學的學生學習重點在于知識本身的研究,為學問而學;而師范大學的學生學習還包括知識關系的研究,為教育而學。”實際上,就是要“為今后所教學生而學”。
當然,我們更要牢記總理的這句話:“師范大學造就的應是堪稱人師的教育家,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因此,對師范生的道德要求就更高。教育,不僅要言教,還要身教;不僅要立己,還要立人。”
(華東師范大學校長 俞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