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現行教育制度過分注重成績 忽視了心理素質
剛剛結束的南開大學2010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復試,首次增加了一個有意思的環節——“心理談話”。比如,該校商學院的考官就設計了一些很“家?!钡念}目:“你認為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面試沒有通過,你會怎么辦?”“你怎么看待學習上的壓力?”這些問題的答案也許并不重要,目的在于通過這樣的“心理談話”,全面考查學生的心理狀況和綜合素質。正如擔任面試官的物理科學學院李寶會教授所說:“現在的大學生非常有個性,但也容易存在心理方面的問題。一些學生從小到大基本沒受過什么挫折,有時遭遇一點兒困難就可能選擇放棄。在復試中嘗試‘壓力面試’的方法,觀察學生應對壓力的能力,能夠更全面地了解他們的性格和能力。”
當下,我們不能不面對這樣的現實:現行的教育和考試制度,在過分注重知識灌輸和考試成績的同時,卻忽視了心理素質的培養與考察。常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平時成績挺好的,一到關鍵考試就緊張、失常、“掉鏈子”。也有不少大學老師感嘆:一些大學生書讀了很多,求職面試時卻膽怯心慌,語無倫次,屢屢受挫,難道大學培養的是“書呆子”嗎?其實,這反映出來的,恰恰是學生的一種常見“心病”,也正是不為我們真正重視的心理素質問題。
在今天的大學校園里,并不缺乏心理教育的內容。心理輔導課、心理咨詢師、心理干預室等等并不鮮見。但是,心理教育與疏導做得怎樣、成效如何?是否結合孩子們的認知發展特點?是否遵循青少年的成長規律?是否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實際?是否做得實、做得細、做得深?是否能達到“塑造健康心靈”的目的?
不能不承認,在心理教育方面,我們與國外學校相比,的確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20世紀三四十年代,高校心理咨詢的雛形最早出現在美國大學校園里。美國政府非常重視高校心理咨詢,出臺相關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到70年代,高校心理咨詢成為美國高校學生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紐約市幾乎每所學校都有一個由學校心理學家、學校社會工作者、教育評估專家、學生輔導員和語言矯正師組成的心理輔助機構,為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心理診斷、咨詢、評估和干預。歐美許多高?;景凑?∶400—500的比例配備專業心理教師,實行嚴格的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度,逐步形成職業化培訓模式。
說到底,教育是浸潤心靈的事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眱H有心理教育的內容還不夠,唯有有心人用心去做,飽含著感情去做,心理教育才能培養健康的人格,“打到心靈的深處”。